18新利luck·(中国)-官方网站18新利luck·(中国)-官方网站

全国服务热线:010-56371713

欢迎光临18新利luck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官网!

新闻中心

NEWS

电话:010-56371713

传真:

邮箱:chenyu@btiec.com.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五里桥一街非中心1号院20号楼北京凯盛

华强18新利luck综合路时期之歌

来源:小编  |  发布时间: 2024-09-26  |   次浏览

  王顺银,是宋家王庄党支部、党总支、华强集团。四十多年来,他带领着华强集团、宋家王庄社区2000多名员工和居民及2万多名市场经营业户一起,乘改革开放好政策的东风,大胆改革,锐意进取。通过旧村改造,建市场,采取“滚雪球”的方式,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将两三个建材批发市场发展成今天的26个建材专业批发市场,用勤劳的汗水描绘出奔向社会主义小康的远大美景。王顺银常说,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光荣。因此,他呕心沥血,勤奋经营,不辞劳苦,兢兢业业,拓领域,办市场,开辟出一条以集体发展为模式的致富之路。工作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到了一个党员应该恪守的义务与责任;生活中,他为人低调,不忘初心,只要关乎老百姓的利益,就时时刻刻挂在心上。他勤奋忘我的工作作风,为党员、基层干部和群众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和典范。《华强路》从一个侧面描写了王顺银带领着华强集团一班人建设市场、发展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个故事。在中国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以飨读者。....

  一金秋的阳光洒在800里沂蒙大地上,把临西十一路、十二路、十三路华强集团所有市场一个个店铺瓦蓝瓦蓝的房顶照得光芒四射。华强集团的水暖管件市场、五金市场、不锈钢市场18新利luck注册、玻璃市场搬迁至临西十一路、临西十二路后,形成了崭新的华强建材物流城,被国内外建材商户称赞为“世界建材在中国,中国建材数华强”。商铺楼房鳞次栉比,车水马龙,一个个商户装货、卸货、验货、收款、打单、入货、出货、调货,忙碌一片。紧挨着华强集团水暖管件市场的西面就是临西十二路、十三路。2017年初动工的中国华强建材仓储物流园拔地而起,一座座大楼巍然地镶嵌在纵横交错的马路空格中间。中国华强建材仓储物流园总投资20亿元,占地530多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可容纳800多家经营商户。物流园建设得高端、大气,堪称全国一流。2017年11月5日上午,华强集团党委成员和26个建材专业批发市场的经理、部门正职领导干部50多人,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讲解员介绍中国华强建材仓储物流园的总体规划和建设进展情况。听完讲解,大家在华强集团、董事长,中国华强建材仓储物流园总体规划和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王顺银的带领下,沿物流园的南门向北、向西、向南2.5公里,参观了物流园的整个规划和建设情况。下午3点,在这里还要迎接临沂市委举办的全市县区委读书班的观摩活动。回顾华强集团近30年来办市场的发展历程,每一个市场的开业无不浸透着王顺银的一片心血。华强集团曾经连续8年,一年开辟一个新市场。从解放路两间小小的建材门头开始,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壮大;从临西五路、六路、七路、八路,直至今天的临西十一路、十二路、十三路连片经营,集体收入由过去的几万元变成年收入3亿多元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顺银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建材市场的领军人物。王顺银认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条颠扑不破的线多年的风雨历程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华强集团一班人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拆迁、联合、租赁、购买”的8字方针,通过4次大拆迁、5次大改造,华强集团的建材市场像一只雄鹰真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翱翔在万里蓝天。华强集团从1992年开办市场至今已经快30年了。20多年来,王顺银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在他人生的坐标上,不知道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他辗转反侧,披衣坐在自己家里的露台上。他望着遥远天际的那一颗颗星星,调整着自己人生的一个个坐标系数和空间维度,攻克着一个个工作上的难关。然后,一个个宏伟的计划和思路又在华强集团26个专业建材批发市场中去付诸实施,并成功实现。为了开办一个新市场,为了土地手续的合规和合法性,一个晚上他曾经跑过七八家分管领导的门子。20多年来,不管是节假日,还是礼拜天,他都很少休息,永远精力旺盛,斗志昂扬,不知疲倦、勤奋地工作着。老伴老李心疼他,曾经劝他说:“我们的市场已经有了规模,在临沂也数得着,大家都在经营着,都有饭吃、有车坐、有楼房住就行了,你年纪也不小了,别再操那份心了,不去上班,我们在家里享受晚年美好的幸福生活多好。”王顺银幽默地给老伴开起玩笑:“‘三奶奶’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也知道福好享,罪难受呀。但是,华强集团发展到今天,只有前进的路,没有后退的路。前进是华强集团的唯一出路。没有中国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繁荣兴旺的华强集团,就没有‘三奶奶’,就没有我王顺银的今天。放心吧,我身体好,精力旺盛,本正苗壮。”王顺银称呼老伴为“三奶奶”,这里面有个故事。商委会有一位领导经常来华强集团检查工作,他一看见王顺银,第一句话就说:“三哥,俺三奶奶干什么去了?”半天,王顺银才转过味来,连声说:“你这是错辈了。”原来,这是这位领导跟王顺银见面打招呼的一种特殊方式,后来,竟然传开了,一直延续下来。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现在的市场经营不仅是单纯地把建材货物拉进店铺,坐门等客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通过电商、大数据来帮助完成。今天,王顺银带领华强集团党委成员和市场经理、部门正职参观的中国华强建材仓储物流园建设项目,就是为了迎接大数据、电商给华强集团带来的新挑战和冲击。华强集团前身所在的宋家王庄,在旧社会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小村庄,穷人们靠给地主当佃户,做长工、打短工,以种地为生。一到冬天,村子里货郎多,货郎鼓“咚咚咚”的声音,回响在宋家王庄大街小巷的上空,宋家王庄成了远近有名的货郎村。旧社会,宋家王庄只有95户人家380人(现在1020户人家3790人),很多人家地无半垄、房无一间,一条歪歪扭扭的南北大街贯穿整个村子。人民公社时期,全村共有900亩土地,6个生产队,靠种地为生。为了换取收入,有的社员在大街两边用破砖烂石垒砌成一个个猪圈,有的还把自己家的柴火堆在大街上、垛在猪圈的墙上,一到夏天雨季来临,臭水四处流淌,蚊虫、苍蝇满天飞。村子的东南方向有一个汪塘,汪塘旁边有一个破庙,破庙里住着一个尼姑。村子的东北方向是整个村庄的户族老林。村子的南面和东北方向就是宋家王庄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几亩土地了。1948年4月8日,王顺银出生在宋家王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他排行老三。那年代线岁报名上学的时候,王顺银是光着去的,老师一看,不接收。等到8岁时有了裤子穿,他总算报名上了学。记得每年清明节那天,王顺银都得向老师请一晌午的假,让母亲把棉裤里的棉花拆出来,把外面的布洗好晒干,重新缝好,下午穿上再去上学。因为当地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清明小孩不穿棉,穿棉容易生癞疮。那年月,人们穷得连一条像样子的裤子都没有,大多数家庭都是冬天来的时候,将一条穿得补了又洗、洗了又补的破裤子扒下来,套上棉花再当棉裤穿。中学毕业后,王顺银经常反反复复地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这一辈人什么时候才能够富裕起来呢?什么时候才能够不受穷、有钱花?他常常看见村子附近的市水利打井安装队的工人们吃着白面馒头,望而兴叹,因为他一个同学的父母就在水利安装队工作。天气寒冷,秋风潇潇。才从学校毕业的王顺银望着南飞的大雁,苦苦地思索着:我们农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旧社会吃不饱穿不暖,挨冻受饿,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新社会我们翻了身,当家做了主人,为什么还是天天吃不饱、穿不暖,为什么还是年年受穷呢?王顺银这个个头一米八、身材笔挺的帅小伙子,迎着初升的太阳,沐浴着三月的春风,像久旱的禾苗遇到甘露一样,正在拔节升高,茁壮成长。他,学会了思考。夜晚,王顺银和他的几个好伙伴一起坐在村子北面稻田的田埂上。这时,大队会计孙仲华突然跑过来,坐在王顺银的身边,指了指他身旁的一棵梧桐树叶子,幽默地说:“什么时候能够让这棵树上天天结油饼、结苹果吃,我们就过上主义生活了。”王顺银拍了拍孙仲华的肩膀,模仿电影《列宁在1918》瓦西里的腔调说:“放心吧,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王顺银的话使几个伙伴哈哈大笑……这虽然是一句戏言,但40年后的今天,竟然变成了现实,这是后话。大家笑完,一个个又都坐在田埂上。这时,不知道是谁在王顺银身体背后“啪”地拍了一巴掌,把他从思考中打断。王顺银不由得打了一个机灵,他回头一看,正是村子附近在水利打井队住的那位同学。王顺银说:“我们几个人正在讨论如何向水利局打井队的工人同志们看齐,争取10年之内,村里人人都能够天天吃上你手里拿的白面馒头。”王顺银讲完,两个同学一见面都会心地笑了。那位同学一边笑着,一边还真的从怀里又掏出来一个大白馒头递给了王顺银,两个人一边吃一边笑了起来。其他人望着他俩吃着白面馒头,一个个垂涎三尺。王顺银嚼着白面馒头,心里却很不是滋味,他想,他天天在生产队里迎着太阳出工,顶着星星回家,什么时候才能够在这二亩三分地里种出金子来呢?他决心辞掉生产队会计职务,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他想去沂源县田庄水库参加水库大坝建设。他把这一个想法告诉了这位在水利打井队居住的同学,这位同学非常支持他。在沂源县田庄水库工地上,天不亮就吹响了上工号子,晚上常常也是披星戴月才收工。王顺银是1966年3月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中,作为积极分子加入的中国党。与他一起入党的有董如华、任德礼、孙成桂、李后泽、葛庆友、葛庆吉、李宗爱,而王顺银是他们当中入党年龄最小的一个。1974年3月,王顺银被公社从沂源县田庄水库大坝调了回来。临沂县白庄人民公社亲自同王顺银谈话,让他担任宋家王庄村党支部,主管工副业生产。王顺银担心自己干不好。公社领导鼓励他,让他大胆干、大胆负责,组织完全相信他,并且信任他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勇气一定会挑起这副重担的。领导的话像东风吹拂、似春风化雨,滋润着这位刚刚参加工作的毛头小伙子。王顺银顿觉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王顺银躺在床上,心里一直回荡着公社与他谈话的内容。他想,要把宋家王庄的经济搞上去,把工副业搞上去,让老百姓过上吃不愁、穿不愁的好日子,首先得让第四生产队已停火的翻砂厂的鼓风机转起来,响起来。说句实话,当时的宋家王庄经济状况非常落后。在水利安装队的支持下,王顺银在第四生产队的牛棚里刚刚办了一个规模很小的翻砂厂,这是宋家王庄唯一的工副业项目。这个小小的翻砂厂虽说是办在第四生产队的牛棚里,外面还必须拉上苇箔(一种用高粱秸穿起来的围栏),以防止割资本主义尾巴工作组来检查给关停了。村子里有村民高兴地编起了小曲:“鼓风机一响,黄金万两。”王顺银深深地知道,要想让大家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就必须让翻砂厂的鼓风机经常地响起来。一个小小的翻砂厂就能使宋家王庄的工值成倍增长,使得宋家王庄邻村的村民都十分羡慕。邻村有一个小伙子看上了宋家王庄的一位姑娘,硬是等自己买上了“凤凰”牌自行车,才敢托人上门说媒。社会在慢慢地进步,经济在悄悄地复苏。还没等那小伙子上门,宋家王庄村委会门前就停放了一辆二手的“红旗”牌48马力拖拉机。那个小伙子看见王顺银新购买的拖拉机,说媒的事情又只好望洋兴叹了。让王顺银分管村子里的工副业,真是选准了人。一天,老支部孙仲礼听说王顺银要开着“红旗”牌48马力拖拉机去枣庄办事,就要求和他一起坐一坐自己村子里刚刚购买的拖拉机。他觉得自己快要退下来了,想过过车瘾,体会一下宋家王庄办翻砂厂集体富裕起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俗语道,快打迟,迟打慢,慢打不会的。正当宋家王庄村工副业生产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时候,邻村的村民有的还正在睡大觉呢。宋家王庄的村民们得到了收入,干劲倍增。王顺银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指挥村民偷偷地把村子北面的土地里种上了蔬菜,蔬菜地里种上了瓜,把村庄前面的河塘里养上了鱼,又把养鱼的地方栽上了藕。这一年,宋家王庄的工值一下子翻了两番还多。集体有了收入,老百姓腰包也鼓了起来,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喜不自胜。1973年8月,经熟人介绍,宋家王庄去沈阳市又购买了一辆二手“红旗”48马力的拖拉机。这一下子,在一溜村庄都沸腾开了。很多人白天没有时间,晚上点钟还跑到宋家王庄大队部里去观看拖拉机,大家反反复复地抚摸着拖拉机,把它当成了心爱的宝贝。有了拖拉机,地里栽种的大蒜、各种各样的蔬菜、荷塘里栽种的藕,出售和运输就不成问题了,他们栽种的大蒜和藕远销莱芜钢铁厂和东营胜利油田。那位一直盼望着想来宋家王庄提亲的小伙子,羞涩地连大队部的大门口也不敢踏进去了。

  二春风和煦,阳光灿烂。天气格外清新。1983年3月,城区亲自登门动员王顺银任,接任孙仲礼的职务。当时,王顺银担心自己担任党支部干不好,因为村子里的家族矛盾不断,而王家又是个小户人家,他不愿意接这副担子。做了一个星期的思想工作,他终于走马上任了。城区党委的领导宣布新的党支部班子,王顺银担任宋家王庄党支部18新利luck综合,董如华任,葛庆友、李后泽、尚景太、吴秀芳任支部委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35岁的王顺银接过宋家王庄党支部这副重担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宋家王庄农田水浇条件还不够好、农业还很落后的状况。1983年5月,是一个难忘的夏天。经过水利安装队的勘探,王顺银带领村民在村东头一个叫“金盆底”的地方钻了一眼机井,并修水渠1000多米。接着,王顺银提出“夏种西瓜,冬种大蒜”,又给村民大大地增加了一项集体经济收入。宋家王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是在1982年冬天才完成的。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全部解体,村子里的麦田每人分得0.66亩。王顺银也和大家一样,全家五口人,分到了3亩多土地。紧接着,1984年,撤销了城区的行政区划,成立兰山、银雀山、金雀山等3个办事处,宋家王庄划归兰山办事处。同年,宋家王庄撤队建立了村委会,村干部尚景太退休,董如华担任首届宋家王庄村委会主任,葛庆友任副主任,董勤如、邢广建、刘建堂担任宋家王庄村委会委员,吴秀芳担任宋家王庄村委会妇女主任。这是一次大的变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彻底改变农民命运的土地变革。农民有了自己的可以信赖的土地,便如同加足了马力的拖拉机,在广袤的土地上不知疲倦地向前耕耘着、开垦着……新班子,新灵魂,新思想,新方法。计划经济的大锅饭被彻底砸破,市场经济的发展由此应运而生。任何大的变革,都需要静下心来去冷静地思考,去思考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去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去选择正确的目标和方向。王顺银陷入冷峻的思考之中。农民虽然分得了土地,但根据宋家王庄紧紧贴近临沂城里的实际状况,绝对不能搞大呼隆。有基层党组织这一级党委,就得为群众着想,为群众谋利益,为群众谋福祉,为群众办实事。为了便于管理,王顺银决定在农业上实行“五统一”,即农业生产实行统一耕耙、统一施肥、统一播种、统一浇水、统一收割。在工业上,王顺银成立了一个建筑队,队长由董如银担任,邢宝臣、尚景云参与管理,是建筑队的管理人员。工业、农业两条线,就像奔驰的火车下面两条强有力的铁轨,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又像是为雏形的华强集团插上了腾飞的两只翅膀,像一只雄鹰渐渐地羽翼丰满,在一望无际的天空展翅翱翔。1984年12月,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同意,王顺银决定通街修巷。通街修巷后,做到统一排房规划、统一檐头标准。每间房屋,用集体的收入适当给予补贴。生产队被取消了,6个生产队还剩下32头黄牛,而黄牛每天需要吃很多的草料。王顺银召开“两委”会议,决定在1985年农历三月二十五在临沂举办的物资交流大会上,把32头黄牛卖掉,用卖牛的钱购买6台手扶拖拉机,用于耕种宋家王庄的良田。王顺银就是这样紧紧抓住农村实现土地承包责任制这个机遇,扣住时代的脉搏,想群众之所想,一切取利于民,一切取信于民。试想,如果当时他没有主心骨,把32头黄牛所卖下的钱给6个生产队一下子分完了事,可以肯定地说,就没有今天的华强集团,就没有今天美丽幸福的宋家王庄。1986年1月,王顺银决定要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入学难的问题。他投资10万元建设一所全日制幼儿园,投资20万元建设一所二层楼的小学。这一年,王顺银利用集体的积累和收入,又新购买了一辆“东风”牌汽车和一辆“上海”牌轿车。宋家王庄有了幼儿园、学校,通了大街,建了排房,安装上了水塔,吃上了自来水,有了自己的汽车,真正给大家带来非常大的惊喜、幸福和愉悦,老百姓从心里感觉到自己真的像城里人了。此时,县级临沂市万元户表彰大会刚刚在沂蒙影剧院召开。这次表彰大会,市政府给大家传递的信号就是允许少数人通过合法劳动先富起来。紧接着,市政府决定把1982年商、粮、供三家在西郊卖粮食的几间店面迅速扩建成一条繁华的市场商业街,并且让一位分管商、粮、供的副市长主抓。水田(兰田集团)、西关(华丰集团)两个居委率先行动起来。水田居委把化纤、毛呢、棉花布、丝绸等各类轻纺产品,迅速从浙江、广东、福建、江苏、河南、安徽、河北等十几个省以及本省各地的经营业户手中组织起来。西关居委则迅速把全国小商品的经营业户和货源组织起来。这就是县级临沂市在西郊迅速扩建成风靡苏鲁豫皖的西郊大棚底的最早雏形。王顺银没有沉浸在获取利润的喜悦之中,而是带领“两委”成员到附近社区进行参观学习。第一天参观了前园居委(华苑集团)。前园居委在太子湖的一片洼地上,建起来一片三合板、胶合板市场。北园居委(北园商贸集团)地大物博,留下了足够的建设市场空间。西关居委,一个个小商品市场建起来之后,车水马龙,生意红红火火。第二天参观了水田居委,水田居委把小涑河里的一片片荒地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了一片片商铺,个个生意火爆。参观后,王顺银睡不着了,“两委”成员一个个也都睡不着了。宋家王庄居委不发展,就有随时随地被周边居委和单位吃掉的可能和危险。怎么办?1992年,随着临沂批发城规模的扩大与发展,王顺银和“两委”成员决定,宋家王庄下一步只有以临沂西郊批发城为依托,牢牢抓住发展市场这个良好的机遇,建设市场、发展市场,不断扩大市场规模,才是唯一的出路。正确的指导思想,使大家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大家信心倍增。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1988年3月,宋家王庄借助解放路拓宽这个有利时机,迅速地把沂蒙针棉织厂、云海酒楼、加油站、物资站应势建立起来。同时,加强对宋家王庄水泥预制厂、瓷壶厂、制钉厂和联营物资站的管理。这一年,实现集体收入600万元。1998年11月,王顺银提出,经“两委”成员研究,决定给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再增加补助20元。宋家王庄的老百姓们一个个喜不自胜。资金问题,有可能给一个企业的发展带来致命的瓶颈、羁绊和枷锁。而这时摆在王顺银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当时,银行对于一个居委来说,那可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有哪一家银行能够相信一个居委的信贷能力和资产抵押?要想扩大经营规模就需要资金,资金从哪里来?经过“两委”会议一次次动员,王顺银这个硬朗朗的汉子真的是豁了出去。资金不足,他采取从银行贷一些、个人筹一些、对外借一些、居民集一些等办法。同时,“两委”制定出让利于民的政策,使拆迁户得到更大更多的实惠和利益。首先从“两委”成员开始。王顺银带头把家里的所有积蓄都拿了出来。董如华、邢守宏、姜发振、董勤如、姜守才、刘建堂……一个个“两委”成员全都跟着王顺银把自己的存款、盖房款、彩礼、嫁妆、养老款全部拿出来办市场。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快,100多户共2800万元的款项就筹集齐了。有了资金,王顺银如鱼得水,他四处跑关系、找路子。上银行、找税务,去国土、找规划局。利用这些钱,王顺银先后收购了临沂市罐头厂、纺织品站仓库区、四建公司、陆家王庄村的土地和育才路北侧、师院后街北侧、大山路南侧等700多亩地块,共花费资金2.5亿多元。另外,还和临沂市豫剧团、第十四粮站、集团等单位,以场地租赁、合作形式、联合开发市场的办法,获得85亩土地的使用权,真正形成了华强建材、装饰材料、玻璃、油漆、灯具、五金、不锈钢、洁具等16处专业市场,门头摊位达到1万余个,市场从业人员达到3万多人,成了真正的全国有名的“千亩万户大市场,全国建材第一居”。

  三“两委”会议还在继续召开。会议最后决定,于1998年分3次拆迁房屋。拆迁房屋建市场的政策一出台,旧村腾空的土地,一部分建小区,一部分建市场。王顺银开会研究制定的政策是,第一,在自愿的原则下,愿意与居委签订合同的,拆迁补偿每平方米500元。拆一套宅子还建一套楼房,即拆一还一,不向居委交一分钱,宅子大的还能得到一定的补偿。第二,沿街房每一套补偿1万元至1.5万元。不愿意分红的每100平方米补助4万元。谁先拆迁,谁就率先获得了挑选新建楼号的权利。为了挑选好的楼层和楼号,大家很快就行动起来,自拆自运自转料。很多居民着急地说:“现在拆屋找人帮忙比盖房子还难啊!”拆迁过程,“两委”采取让利于民的政策,对拆迁户采取“瓦房、平房换楼房,拆迁剩余的资金入股办市场,每年一分红,不等不靠”的路子,让拆迁户得到更多更实惠的利益。华强集团是第一家提出来旧村改造的,史无前例。群众一听说拆迁旧村建市场,每一家都非常积极踊跃,自发行动起来搞拆迁。老百姓高兴地唱着自己编的歌谣:“献上我的宅基地,我的家乡更美丽。”华强集团坚持在不损害老百姓利益的前提下,让利于民,4间房屋、一座宅子补助5000~6000元,另外,每年享受1万元的分红;市场出售卖价12万元、不分红的华强集团给价15万元,谁拆迁得早谁优先选号挑房。这个价格在1998年来说,已经算够高的了。村民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给调动起来了,大家的情绪非常高涨,一家家一户户叫来了亲朋好友帮助拆迁,满大街车水马龙,家家户户干得热火朝天。解放路路南177户村民,20天的时间全部拆迁完毕。就这样,华强集团通过4次大拆迁,共拆民宅1100户,拆除房屋24万平方米,共计腾出来600多亩土地用于建设建材市场。乘势而上,第二年又拆迁和改造了宋家王庄的建筑公司和物资站,同时搬迁了公墓林,并分期新建了家具市场。事物都是有对立面的。拆迁工作,也有极少数人对“两委”的工作抱有怀疑态度,他们担心没有了土地,以后不能种地,吃饭就成了问题。在搬迁公墓林的过程中,矛盾尤其突出地显现出来。面对村东北角的一片墓地,王顺银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宋家王庄的坟墓林已迁址3次,600多个坟头的占地摆在人们的面前,怎么办?当时,全临沂城还没有出现一个迁坟的先例。迁坟,王顺银已经看好了临沂城西郊外艾山黄泥岗靠东北角一个山坡的19亩山岭荒地。但是,老百姓不同意,老族人更是固执己见,坚决不同意。“宋家王庄过去房无一间,地无一垅,人死了埋在官地里,好不容易给老祖宗找了一个安息的场地,现在再迁到山里来,简直是没有人性了,谁敢叫老祖宗不得安息,我们就和他拼了!”这是老族人放出来的狠话。老族人思想保守得很。面对巨大的压力,怎么办?王顺银带领着“两委”班子成员三番五次地去做老族人的工作。大家知道,宋家王庄从东北到西北角长2000米,南北长500米,占地600亩,居住着2400人,家中的一半房子靠出租,租金4000~5000元。也就是说,每4个人占据一亩土地。王顺银循循善诱地告诉老族人说:“其他居委连汪塘、荒地都填成平地,建起了市场,我们每个人还占据着这么多的土地,我们是住在金块上、端着泥饭碗啊!”王顺银整整花费了一星期的时间去说服老族人,工夫不负有心的人,最后终于做通了老族人的思想工作。王顺银决定,党员干部先带头迁林。1993年清明节那天,每家每户的亲戚到村子里的公墓林场帮助迁林的达到现有人员的5倍之多,千军万马齐上阵,老祖林里面人山人海。那时没有汽车,家家就用地排车拉、小胶车推,车轮滚滚。用了3天多时间,就把宋家王庄的老祖林平安地迁到了艾山东北角19亩的山坡地里。1992年,那一年是宋家王庄改革开放发展的大好春天。王顺银早早地发现,办市场千万不能重复,一定要一品一市,防止无政府状态和盲目竞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王顺银经常与干税务、干工商工作的朋友坐在一起聊天,在聊天过程中,他得知了经营建材、土杂市场的一些管理方面的理念。特别是,他发现本家兄弟王顺岭,还有本村的任德祥,在临沂市中医院西面经营的土杂用品门头,生意非常火爆。王顺银悄悄地观察到,他们两家多数经营的都是建材。王顺银心里想,他们两家经营建材生意红火,我们宋家王庄集体建设一个大建材市场,准能行,也能够红火。有了正确的选择,王顺银召集党支部一班人开会研究,在会议上,他把这几天调研的情况和他的想法向大家进行汇报。大家异口同声,一致赞成他的想法并商量出方案。首先,拆迁解放路以南、临西七路以西李宗良承包的宋家王庄制钉厂。投资100万元,建设宋家王庄第一个“海鸥式”大棚农贸市场。同时,将解放路北的农贸市场合并过来,命名为新新农贸市场,市场建成后,于1991年10月4日开始正式营业。拆迁宋家王庄建筑公司、预制厂、物资站等,共计50亩土地,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投资400万元,用于建设鲁南建材市场,并于1992年12月28日开业。鲁南建材市场主要经营五金、油漆、陶瓷等建材用品。有了市场,需要管理人才。管理人才不足,宋家王庄一班人采取了内联外聘的方法,先后内联外聘了王延华、阎廷府、葛祥振、刘玉乐、郑递深、邢宝典、李传印等人,并任命他们为农贸综合市场、建材等市场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由现在的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庆刚担任会计。人才的引进,市场的完善,当地及全国各地经营者的加入,使市场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力,当年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成果。同时,也正式拉开了宋家王庄发展市场的伟大序幕。1993年春天,王顺银参加了由兰山办事处组织的南方考察团。在广州考察五金市场时,他边走边思考。改革开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大胆的设想瞬间在他的脑海中显现,那就是,家家儿女需要结婚,结婚需要乔迁新居,需要购买新的时髦的家具。马克思再生产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社会的再生产过程,都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环节组成的对立统一体。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而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和分配。既然消费可以对生产和流通起作用,因此,王顺银决定在临西五路西侧建设一个1万多平方米、在苏鲁豫皖首屈一指的鲁南家具城,扩大交换和消费。四月的春风吹绿了整个临沂城,吹绿了整个齐鲁大地,吹绿了神州的每一个角落。大地上树木葳蕤,一片生机盎然。临沂城马路两边的法国梧桐树更加旺盛茂密。就是在临沂这块草长莺飞的大地上,王顺银首先征得临沂市常务副市长石金岩的批准同意,在临西五路西边,在搬迁宋家王庄社区老公墓林腾出来的土地上,建设鲁南家具城。鲁南家具城工程共分三期完成,第一期工程占地7600平方米,于1993年12月28日正式开业剪彩。第二期工程完成4356平方米,第三期工程完成14160平方米。古语讲:“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1993年8月3日,临沂大雨倾盆,暴雨一连下了一天一夜没有停止。鲁南家具城所在的宋家王庄东北角刚刚搬迁的公墓林这块土地上,被称为“汪”,地势较洼,一时间,整个家具城全部浸泡在水中。有人统计过,城市中的排水管道,有80%承受不了突降暴雨的侵袭,何况临沂正遭受着一场50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呢!这次特大暴雨给鲁南家具城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由此,也给王顺银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今后凡建设市场,王顺银一律要求必须高出地面80厘米,并且要求路面成凸突形状。紧接着,王顺银又多方协调,积极筹措资金,迅速将鲁南建材二期、三期工程按时竣工,保证年底顺利开业。王顺银算着,这个工程整整花费了他100天的时间,那就叫它百日工程吧,这也是临沂首家三层楼、过万平方米的家具市场。1995年的确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可喜可贺值得书写的一年。这一年5月,华强集团三喜临门。第一喜是村办公大楼落成交付使用。第二喜就是占地45亩的华强工业园正式落成。华强工业园的开业填补了华强集团单方面市场经营向着生产领域发展的短板,深受广大经营业户的广泛欢迎和支持。第三喜就是宋家王庄3栋水、电、暖配套齐全的新居民楼房竣工落成,90户居民乔迁新居,这在临沂的居民社区来说是一个首创。为了庆祝三喜临门,华强集团举行了大型的焰火晚会。在焰火晚会上,王顺银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他还是一再要求大家一定不要忘本,要再接再厉,摸着石头过河。今后的路程还非常远,还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改革开放的成果给人们带来的这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是洋溢在人们脸上的自然的喜悦。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合法得来各项收入盈满的喜悦,这种喜悦是宋家王庄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这种喜悦就是通过劳动得到衣食住行富足的喜悦。对社区里的老人实行按月生活补助,对居民实行粮、油、煤、医、学“五免费”福利。其实,华强集团从1988年就已经开始了。凡女55岁、男60岁以上老人,每月都能享受一定的生活补助,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老人的月补助标准由444元、560元、677元,现在已经提高到每人2000元。居民“五免费”每人月标准分别为水费200元、煤气费200元、暖气费300元,再增加物业费200元、电费100元,并且把供应实物变成了折算现金进行发放。退休人员补助增加至1400元,居民福利补助已达到每人一年1000元。为了体现华强集团改革开放的成果,老年人的“五免费”至今仍采取现金发放办法。居民们一个个高兴得赞不绝口:“我们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得感谢我们的王顺银和华强集团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这是发自肺腑的声音。第二年,王顺银决定拆迁云海宾馆、玛钢厂、塑料厂、沂蒙针织棉厂、加油站,腾出更多的土地,扩大解放路以南的建材水暖管件市场。由此,华强集团的市场建设真正步入了快车道。正当华强集团在解放路以南以北轰轰烈烈建设市场的时候,王顺银得到一个消息,兰山区布鞋厂即将破产。兰山区布鞋厂占地8亩,失业职工150多人。但是,布鞋厂要求非常苛刻。华强集团答应了兰山区布鞋厂的一切要求,帮助他们还清,归还债务,安排150名下岗职工,兼并该企业,组建了初始的华强集团灯具市场。华强灯具城的开业,缓解了经营业户的压力,同时,也为国家减轻了就业压力。王顺银在解放路以南以北,一边拆迁,一边建设,一边兼并,一边收购,用他的妙手描画出华强集团最美最好的蓝图。“拆迁、兼并、联合、购买” 是华强集团1995年为了扩大鲁南建材市场,膨胀经营规模而提出来的建设市场的八字方针。为了解决经营规模上的瓶颈问题,华强集团巧妙地把这八字方针贯彻于建设市场工作的始终。1998年10月,华强集团又以每亩5万元的价格租赁了临沂豫剧团的土地,投资300万元,共腾空16亩土地,用于扩大建设华强集团的建材市场。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必由之路;不进行改革开放,是死路一条。对于国家来说如此,对于集体来说亦如此,乃至于对于个人来说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再生产原理再一次告诉我们,当交换和消费制约了生产环节的时候,要求流通交换环节必须与之相适应发展。谁违背了这个原理,谁就要受到经济规律严重的惩罚和制裁。华强集团通过“四次大拆迁”“五次大改造”,机动灵活地制定了“拆迁、兼并、联合、购买”八字方针和适时的优惠政策,变成今天从解放路一直扩建到临西十一路、十二路、十三路的连片经营,市场规模经营面积2000多亩,经营业户2万多家,“千亩万户大市场,全国建材第一城”的华强集团企业有限公司,其美誉闻名遐迩。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河南省、安徽省、黑龙江省,以及陕西省的经营业户和客商都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的一位经营业户要求王顺银率团去考察,他安排当地一位企业领导出面接待王顺银。王顺银一下飞机,那位企业领导握着王顺银的手就侃侃而谈,问王顺银是王羲之的第几代传人。王顺银扳着指头认真地数算着,回答说,我应该是王羲之第四十九世。那位企业领导激动不已,他想求一幅王羲之后裔的书法真迹。王顺银把手一挥说,我已经封笔多年不写了。这像是一个笑话,也说明王顺银机动灵活的工作态度和处世方法。每年麦收前,华强集团都要对拆迁户进行一年一度的分红(发放拆迁补助费)。在拆迁房屋过程中,有的老百姓看到20万元现金,激动不已,这是真金白银啊,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拿钱。后来看见华强集团的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红火起来了,有的人每年就能分红二三万元现金,年年如是,谁的眼能不红呢?一大早还没有上班,王顺银办公室门前就围上来不少人,他们是想退掉拆迁房屋一次性补助的钱,重新再领取分红。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王顺银让办公室和财务人员把协议书和支款花名册拿了过来,协议书和花名册明明白白地有每一个人的签字画押,铁证如山,如何变回来?又怎么能够变回来呢?这几个人只好悻悻而归。王顺银一直坚持的就是,办任何事情都不能让老百姓吃亏、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但是,也绝不能让不老实的人贪图小利赚便宜。每年九九重阳节,王顺银都要到华强集团老年公寓去看一看老年人过节的情况。老年公寓坐落在原来华强集团的西南角,与华强集团的幼儿园共用一个院落,中间用一道漂亮的花栅栏隔开。老年公寓共投资1200万元,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80平方米,按三星级标准设计,全部采用建筑新型材料,外部保温、中空玻璃窗、高档装饰门,共有79套标准间,可容纳158位老人居住。老年公寓全部实行宾馆化管理。82岁的孙大爷一看见王顺银就高兴得合不拢嘴,他拉着王顺银的手说:“俺住在敬老院里像住在四星级宾馆里,天天吃喝玩乐无忧无愁,我们真的得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我们的好带头人王啊。”王顺银的这种孝心,也赢得了大家对他的尊敬。2009年,王顺银被山东省授予首届“十大孝星”称号。


上一篇 :  超薄石材与珠宝的完18新利luck善分离:上海珠宝店门头革新设想巧思

下一篇 :  玻纤热压成型机—18新利luck综合—厂家价钱批发直销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